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?刷着手机突然看到一篇特对胃口的文章,读着读着却发现后头藏着广告套路?哎哟喂,这种操作现在可太常见了,就跟菜市场砍价似的,得先摸清门道才能不吃亏。
说到写文章这事儿,不少朋友总觉着越长越唬人。其实啊,字多字少真不是关键,得看你能不能把话说到人家心坎里去。就像胡同口张大爷煮的羊杂汤,看着普普通通,可人家那火候配料讲究着呢,食客排队排到马路牙子上。
现在网上文章海了去了,凭啥你的就能让人停下划屏幕的手指头?咱得学会"埋钩子"。开头扔个问题,中间讲点实在故事,结尾再留个话茬儿——这套路就跟说书先生似的,惊堂木一拍"欲知后事如何",保准有人追着问下文。
别光顾着拽文绉绉的词儿,接地气才是王道。你看那些爆款文章,哪个不是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?就跟教邻居大妈用智能手机似的,得手把手说"点这个蓝图标,别碰那个带叉的",人家才学得会。
段落编排也有讲究。每段话别超过五行,该分段时分段,眼睛看着不累。这就好比吃火锅,荤的素的得岔开来涮,要是全倒进去一锅炖,再好的食材也糟蹋了。
说到细节把控,有个卖煎饼的大姐给我上过一课。她总在面糊里加一勺芝麻粉,顾客问起来就笑呵呵说:"独家秘方,吃着香吧?"写文章也是这个理儿,适当加点"芝麻粉"——可能是句方言歇后语,可能是菜市场听来的趣闻,立马就跟别人不一样。
现在人看文章都图个痛快,千万别学某些专家做报告,三句话能说明白的事非得扯上半小时。要像胡同里修自行车的老李头,你车胎扎了,他咔咔两下就找出漏气点,绝不多费口舌。
最后说个实在的,别老惦记着搞什么排名。你见过哪个百年老店天天在门口喊"我家最牛"?真材实料做久了,街坊邻居自然认你的招牌。写文章这事儿,说到底还是得对得起读者花的那几分钟。
下次提笔前,不妨先琢磨琢磨:要是这篇文章是讲给楼下小卖部老板娘听的,她会不会边嗑瓜子边点头?要是能过这关,那准保差不了!
Copyright © 2020-2026 版权所有 川ICP备15079315号-5 XML地图